2008年1月5-6日,首届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江天骥先生科学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南华工商学院召开。会议由南华工商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由南华工商学院承办。
本次会上,来自国内15所内地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香港公开大学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及江天骥先生的各届弟子30余人,齐聚一堂,就现代科学哲学、现代语言哲学、现代文化哲学、西方逻辑史、现代归纳逻辑、江天骥先生的科学哲学思想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会议于1月5日上午正式开幕,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开幕式和基调发言,由武汉大学孙思教授主持。首先是举办方代表广州南华工商学院院长易江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朱志方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喻佑斌副教授分别发言。他们就会议的主题进行了讨论,结合本身的研究方向对江天骥先生的哲学思想和生平进行了追思和述评。
第二阶段是大会报告,分别由武汉大学朱志方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真教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主持,与会的各位代表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分析哲学、归纳逻辑、语言哲学和符号哲学专题,并就江天骥先生在这些方面的特殊简介进行了讨论。
陈真教授认为在我们研究西方哲学时,许多学者对西方哲学本质的理解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形成了中西哲学交流的屏障,也造成了我们和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看法的不同。因此,陈真教授提出了哲学是追求关于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这样一种哲学定义。陈真教授激情的演讲为后续发言的代表打开了新的话题,引发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任晓明教授关于归纳逻辑的认识基础问题的报告将话题引向了归纳逻辑问题,任教授在追忆江先生的学术风格时所作的总结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
香港公开大学学者和周柏乔先生为此次会议专门撰文"江天骥先生的科学哲学",对江先生的学术贡献作了相当深入的概括,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们强烈的共鸣。朱志方、陈刚、喻佑斌三位代表不约而同地涉及了库恩研究问题,陈刚从库恩范式理论引发的相对主义问题入手,展开了科学和理性问题的讨论,最后详细阐述了江天骥先生关于形式的合理性与非形式的合理性的思想,陈刚认为江先生的非形式的合理性是回应科学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创见。
朱志方教授从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入手,就"翻译如何可能"角度讨论蒯因、库恩、塞尔等人的思想。朱教授认为,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关键在于指称的不确定性,通过指出人类共有的身体结构和身体与环境互动方式,他认为指称并非是不确定的,进而主张翻译是可能的。
涉及不可通约问题的另一种观点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喻佑斌,他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讨论是要回答江天骥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时提出的问题"你提出'默认信念'概念是否可以解决不可通约问题?"作为对江先生的纪念。他认为在默认的共同信念可以被揭示出来的地方就不会有完全的"不可通约"问题,只要承认即使存在不同的范式,范式之间总有某些共同的默认信念,范式之间就不会是完全不可通约的。
方在庆博士关于爱因斯坦创造性源泉的报告不仅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很多还是第一手原始资料,令所有在座代表耳目一新,很多代表还热情邀请方博士作专题报告。
潘天群教授题为"交流、论辩与认知世界的变迁"的报告给代表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他关于"信念世界、怀疑世界、无知世界"的划分激发了代表们的浓厚的讨论兴趣。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怀疑逻辑,认为现在哲学家大多重视信念世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怀疑世界。因而潘教授特别提示研究怀疑世界的价值。
孙思教授的一篇《论弗雷格的涵义》的文章提出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与指称区分的重要性。她指出涵义是给出表达式指称的媒介、是间接指称的对象、是语义理论的构成元素,把涵义与指称区分开来使我们区分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思想和指称一个思想成为可能;使用纯逻辑规律精确地计算从句的真值成为可能;对于实施逻辑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易江教授也根据江天骥先生的追问、辨析、类比、对思考的思考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哲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就是对问题的研究要追根问底,要找出其真正的本质,加强哲学研究的原创性。其次,就是没有弄清楚的事情就不要说,对于任何一个思想都要有一种辨析的精神。最后,就是思考的思考,也就是要加强实体世界的再思考、符号世界的再思考、信仰世界的再思考,加强哲学研究的多视角性。
桂起权、卢风、刘郦等教授的发言回忆了江先生的生平和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他们共同对江先生严肃的学术作风、快乐的生活态度、规律的生活安排、敏锐的国际学术洞察力、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总结,他们对江先生的追忆让全体代表更全面地看到了江天骥先生知识的渊博和思想的深邃。
第三阶段是讨论和自由发言,由任晓明教授主持。全斗辉、杨德才两位学友分别从深圳和青岛专程赶赴会议现场,在大会的这一环节深情缅怀了江先生孜孜求索、诲人不倦的哲学生涯,他们讲述的哲学感悟来自实践领域和科学哲学原理的灵活应用,与会代表对他们与大家分享的人生感悟和哲学见解十分珍视。陈祖亮博士关于江先生早年抗战经历的报告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也极大地引发了大家对江先生青年时代求学生涯和革命经历的研究兴趣。周超教授的发言结合跟从江先生继续研究科学哲学的经历对他人生的深刻改变深情缅怀了江先生的学术人生,也与代表们一起分享了他毕业以后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成功体验。万丹博士、苏德超博士、刘隽博士、潘磊博士、闫坤如博士,硕士段秀芳、硕士研究生刘杉、梁阳旭等人也参与了这一阶段的讨论、发言。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通过这样的讨论环节使他们达到了思想上的碰撞,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也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提升,对江天骥先生的思想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自由发言阶段的争论和交锋不仅有澄清问题的作用,也使得与会者之间的相互启发达到新的高度。部分代表建议下次会议增设辩论议程。
第四阶段是就下次会议进行策划。首先,确定开会时间、地点和承办单位。初步拟定2009年春季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珞珈山麓主办;其次,提议由若干骨干单位和热心成员组成会议联络组,事先就办会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并共同议定会议议程,推进会议的筹备,促成会议圆满召开;再次,确定了下次会议的目标,下次会议将采取实际的步骤继续深入科学哲学的研究和交流,继续以弘扬江天骥先生的严谨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为主旨,产生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最后,大会还落实了下次会议的经费来源,部分学友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将共同承担下一次会议召开的费用和相关的出版费用。
1月6日中午,规定的议程全部顺利完成,会议在一片团结协作、欢愉和谐的气氛中圆满闭幕,大家相约2009年樱花时节在珞珈山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