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数学泰斗吴文俊先生

 
 

 中青在线北京5月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国)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今天发布讣告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日前,吴文俊院士在家不慎摔倒,因脑出血入院治疗。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到中研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吴文俊日前因摔倒导致脑出血到北京医院治疗 


2017年4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专程来到北京医院,看望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98岁高龄的我院吴文俊院士。我院副院长高小山和党委副书记武艰陪同。

日前,吴文俊院士在家不慎摔倒,因脑出血入院治疗,白春礼院长对此十分挂念,得知吴文俊院士病情稳定下来之后立即来到医院探望。病中的吴文俊院士还十分虚弱,但一看见白春礼院长立刻握住了他的手说:“真没想到,你在百忙之中还来看我。”白春礼院长立刻回应说:“应该的,大家都很关心您,我代表科学院、代表院党组来看您,希望您早日康复。”

随后,白春礼院长向主治医生询问了吴文俊院士的病情。据悉,吴文俊院士经治疗后病情趋于平稳,出血已基本吸收,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嗜睡的情况也大大缓解,再调理两周有望下地行走。主治医生笑称:“爷爷很可爱,也很配合治疗。”白春礼院长向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并叮嘱医护人员和家人照顾好吴老的日常起居。看望过程中,白春礼院长一直紧握吴文俊院士的手,并告诉大家:“吴老握得很紧,很有力气。”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吴文俊生平:好奇心驱动数学人生】

熟悉吴文俊院士的人,都说他可爱开朗、充满活力,对未知的新领域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基础研究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好奇之心驱动着吴文俊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乐此不疲。


资料图:吴文俊先生95岁生日 摄于2014年


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

拓扑学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

早在半个世纪前,吴文俊就把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并有许多重要应用,被编入许多名著。数学界公认,在拓扑学的研究中,吴文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研究拓扑学的“武器库”得以形成,极大地推进了拓扑学的发展。

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那时,在很多人看来“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功成名就的吴文俊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总是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

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放弃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在“抱孙子”的年龄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是吴文俊的理想和追求。他说:“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




2010年5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北京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中科院数学院吴文俊院士等4位科学家获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


年近60学习计算机

对新事物的好奇热衷和不断探索在吴文俊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处处可见。

上世纪70年代,吴文俊到计算机工厂劳动,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认识,他切身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发展潜能。“对于数学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方面是计算机对数学带来的冲击,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计算机之于数学家,势将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那样不可或缺。”

于是,当时已年近60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这期间,他亲自在袖珍计算器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程序,尝尽了在微机上操作的甘苦。

“那时计算机的操作可不像现在的计算机这么简单方便。”吴文俊说。

在利用 HP—1000 计算机进行研究的那段时间内,他的工作日程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早,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之后便八九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下午5点钟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并利用这个时间抓紧整理分析计算结果;到傍晚7点钟左右,他又到机房工作,有时候只在午夜之后回家休息,清晨又回到机房。为了节省时间,平时也节制业余爱好,读小说也只读短篇,怕长篇误事,耽搁时间。

受计算机与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1976年底,吴文俊形成了一个初等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思想。经过几个月的试验,终于在 1977 年的春节前成功地用这一思想证明了一些定理。这一研究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的时代,国际上称为 “吴文俊方法” 和 “吴消元法” ,实现了初级几何与微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抓住了数学机械化研究的核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创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实现笛卡尔与莱布尼茨提出的以机器代替人脑来促进数学研究与思维方式、方法的变革迈出了一大步。

只要觉得好奇,就想试试

生活中的吴文俊被老伴儿笑称“贪玩”,活力不亚于年轻人。

有一次吴文俊和同事们一起去香港参加学术研讨。活动间隙,当时已年逾古稀的他竟然自己偷偷溜去游乐园坐过山车,还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一次在澳大利亚,吴老“顽皮”地将蟒蛇缠在脖子上,吓得旁人纷纷后退,直冒冷汗。

而今提起这两次经历,吴老说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好奇,自己也想试试。

“有一年我和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一起去海口开会。一天外出看到蟒蛇表演,当时马志明就把蟒蛇绕在了自己脖子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蟒蛇绕脖子的表演,知道这样做没什么危险。过了几年我去澳大利亚开会,其间出游到动物园,看到蟒蛇表演,有好多人都把蟒蛇绕到了脖子上,我也就这么做了。至于坐过山车,当时是觉得好玩就坐上去了,结果上去了就有点后悔,可是已经下不来了。如果早知道那么害怕,就不敢去坐了。” 说完吴老又顽皮地笑了。

工作之余,吴文俊还有很多“时髦”的爱好,比如看看围棋比赛,去小店喝喝咖啡,到影院看看电影,读读历史小说。

“摔跤之前我还常常一个人打车去家附近的小店,坐在那里边喝咖啡边看书,一待就是一个上午,很安静舒服的。可是这段时间不行了,每天只能待在家里看小说。”吴老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别看围棋中的小小棋子,每个棋子下到哪儿都至关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搞学术研究也是这样,要有发展眼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这样才能出大成果。”

常常有人向吴文俊请教快乐长寿的秘诀。他总是说,我信奉丘吉尔的一句话,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为无谓的烦恼干扰。(来源:人民日报)


以下文章摘转自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2017-05-08 09:20:44


  开拓出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21世纪把中国建成世界数学强国,吴文俊继承的是他的老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的遗愿。

  陈省身将吴文俊带入了拓扑学领域,这是吴文俊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他取得了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数学中的“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以及“吴公式”,都在这一时期诞生。许多著名数学家从他的工作中获得启发,或直接以他的成果为研究起点。据统计,有5位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引用过他的工作内容。

  陈省身后来称赞这位得意弟子,“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2004年,93岁的陈省身在南开大学逝世。前去吊唁的吴文俊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陈省身是我的领路人,决定了我一生的工作和科学道路。如果当时没遇见他,我很可能在数学上一事无成。”

  陈省身直至去世前仍在研究数学的一大难题。吴文俊说,大家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据马志明介绍,吴先生晚年一直在研究数学。

 吴文俊5年前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在数学上自己“还可以有所作为”——“我想我还可以做一点事情。能够做到多少就不敢说了。”

  5月7日,数学家文兰院士在唁电中说:“吴先生是一代数学巨匠,也是我们所有晚辈的楷模、良师。吴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数学界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吴文俊家中,朴素的客厅里挂着一副对联,是老一代数学家苏步青在吴文俊70岁生日时所赠,上联是“名闻东西南北国”,下联为“寿比珠穆朗玛峰”。

  那次祝寿会上,吴文俊作过一首打油诗:“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九十诚可贵,一百亦可期。”全场对他的幽默报以热烈掌声。

  10年后再次庆寿,他对这首诗作了修改,每一句的数字都增加了10岁,最后一句改为“百十亦可期”。

  今晚,人们只能在悲痛中仰望吴文俊留下的永恒星辉——2010年,一颗国际编号为7683号小行星的被命名为“吴文俊星”。

  数学家陈永川院士对吴先生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安心工作十分钦佩。他记得,曾有一位数学家用数学的语言来形容吴先生:他是一个“不动点”。

  陈永川听说过一个故事:吴先生生活简单,平时总穿中山装,参加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会那天穿的也是中山装,因有统一着装要求,到了会场才临时借了一件西服换上。

  吴文俊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老家上海的电视台记者去访问他。他谦虚地提起了牛顿那句“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记者随即问他,有没有想过将来或许有人也会站在他的肩上。

  在镜头前,这位数学大师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回答:“我个子不够高,当然可以了!”



吴文俊先生生前部分图片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数学泰斗吴文俊先生因病逝世(转载)

 
 

下一页 >

< 上一页